-
教育部于1982年2月在郑州召开了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编审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现1981至1985年工科基础课、技术基础课教材的指导思想,着重讨论了如何提高教材质量的原则和措施。会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材质量的几点意见"。本刊予以转载,供大家学习。
1982年02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何维杰;
<正> 工科物理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现在仍然比较突出。例如80年部颁大纲建议的理论教学课时仅有140学时,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专业实际理论教学时数都没有达到,而目前工科所采用的教材以程守洙、江之永主编的《普通物理学》(第三版,下简称三版)为例,三册书共90多万字、习题有809题。以致使教学中遇到不少的困难。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呢?我们
1982年02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杨型健;
<正> 在大学物理课的教学活动中,讲课、习题课、课外答疑、课外练习和实验课,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这几个环节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关于讲课和实验课方面的专门论述以及经验体会文章,见之于报刊杂志和会议文辑的已有不少,而有关习题课和课外答疑方面却是廖寥无几,未被重视。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比之讲课和实验课来,它们的作用似乎不那么重要;
1982年02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7 ] - 刘坤模;
<正> 一、静电能量的几种表达形式目前,在静电学教材中关于静电能量有下列几种形式:两个点电荷q_1、q_2之间的电势能W=1/(4πε) q_1q_2r (1)r为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显而易见,在q_1、q_2同号时,W>0;q_1、q_2异号时,W<0引入电势之概念,并把电势能写成对称的形式;
1982年02期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徐浩;
<正> 在普物教程"功与能"这一章中,都选择弹簧原长处为弹性零势能点。但在简谐振子中,尤其是在竖直放置的一个弹簧——重物系统中,却以其力平衡点作为原点,从而弹性势能以力平衡点为零点。前后甚为不一致。另一方面,在"功与能"这一章中,屡次提到势能值的相对性,零势能点选择的任意性。在例题中也很少涉及这一方面的讨论,虽然对重力势
1982年02期 14-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 刘开科;何敏良;
<正> 一、引言受迫振动是大学物理课的重要课题之一,特别对一些工程类专业如此。而关于共振的讨论,无论对各种工程问题还是微观领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所谓共振指的是在某一策动频率时,振动系统的某个物理量的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位移振幅达到最大值叫位移共振,速度振幅达到最大值叫速度共振,能量振幅达
1982年02期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6 ] - 崔元日;
<正> 因为衍射光栅是单狭缝衍射和多光束干涉的综合效果,又是研究光谱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波动光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物理课题。在讲授光的干涉和平行光单狭缝衍射的基础上讲解衍射光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单狭缝衍射和多光束干涉的特性,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内在联系,可以达到前后呼应,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但是,在工科院校普通物理学中讨论衍射
1982年02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尹协和;
<正> 大家知道,偏振光干涉的装置一般如下图:起偏器A与检偏器B的偏振化方向互相正交,晶片C的主截面与起偏器A的偏振化方向之间夹角为α。自然光经过偏振片A后成为线偏振光,再经过晶片C后成为两束相互之间有一定位相差而振动面互相垂直的偏振光。这两束光线再经过偏振片B以后,只有与B的偏振
1982年02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4 ] - 杨涌泉;
<正> 目前的工科普通物理教材,对光电效应及康普顿效应的微观本质的阐述,含糊不清,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因此,本文着重从理论上阐明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在微观本质上之差异,使我们更进一步地明确如下两个结论:(一)静止或运动的自由电子均不能吸收光子。光电效应是由于束缚电子吸收光子而产
1982年02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9 ] - 陈荣金;王植权;唐多强;
<正> 自从"气垫原理"引进物理力学实验技术,并制成气垫导轨之后,一维运动规律的测量精确度大为提高,取得了较为满意实验效果。在力学实验中,两维运动的研究则更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实验仪器所限和数据处理的繁杂,往往把某些具有普遍性的二维问题简化为一维问题来处理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这是基础物理实验之不足。气桌实验仪为上述问题的解
1982年02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进上雄芳;
<正> 至今,利用热发射电子和气体原子碰撞的弗兰克·赫芝实验装置,同时进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或光的粒子性实验,原理上是不可能的。因此,研制充氦、氩、等惰性气体、带有栅极的光电三极管,由汞灯或镉灯发出的光照射光电阴极表面,在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同时,根据光电子和气体原子的碰撞,进行弗兰克·赫芝实验。已测得了气体原子的谐振激发电位。
1982年02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