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莹;李列明;
本文首先简述了双重警戒、网络交互(Dual safe-Guard Web-based Interactive,简写为DGWI)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被分为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网上作业和讨论课教学等4个环节.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从线下的课堂拓展到线上的网络交互(助教网www.zjiao.com),教学警戒网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然后,从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DGWI教学模式;其次,通过控制对比教学实验证实了DGWI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借助于线上师生间的交互通道和覆盖全部内容的教学警戒网,DGWI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论述了DGWI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有的意义.
2016年02期 v.26;No.172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31 ] - 周雨青;
大学物理教材及教学在刚体定轴转动一章中,往往不太重视刚体总角动量与角速度的关系,而只关注于沿轴向的角动量,有时甚至出现L=Jω这种容易误解的表述形式.实际上,一般情况下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角动量与角速度方向不相同,且刚体匀速转动时受变外力矩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上给出角动量与角速度方向不一致的一般性证明,并给出方向相同的两种特殊情况,其次用一个实例阐述刚体定轴转动时,刚体轴受到垂直于轴向的变力矩作用,最后将特例所得结论推广至一般刚体定轴转动,从而阐明重视两者方向关系的必要性.
2016年02期 v.26;No.17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5 ] - 皇甫泉生;吴国玢;顾铮(一先);
物理学的不同分支学科之间实际上存在着某些相似甚至相同的特征,因而可以进行类比.本文讨论力学和电学之间的类比.为此,首先以动量这一广延量作为力学的中心量,进而引入动量流的概念.文中在电荷量与动量、电流与动量流、电势差与速度差、电阻与动量阻、电容与动量容等各个相对应的物理量之间,以及相对应的计算关系式之间进行了类比,从而凸显出力学和电学的相似性或可比性以及宇宙事物的内在联系.不同分支学科之间的类比不仅可以拓宽师生的视野和思路,有利于物理教学,而且能提升人们对于力学,乃至整个物理学的认识水平.
2016年02期 v.26;No.172 41-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0 ] - 雷鸣;
本文对2015年全国高考北京卷理科综合第24题中的电源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两种情形的具体计算,说明了逸出电子的动能分布将影响电源的内阻特性.此电源模型的内阻可以是常量,也可以随电路中电流或外电路两端电压的变化而改变.本文还讨论了测量直流电源内阻曲线的基本实验原理,说明了可以由光电效应实验曲线获取光电池的内阻曲线,并可以相应的光电效应的实验资料指导光电池的设计,达到改善光电池内阻特性的目的.
2016年02期 v.26;No.17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唐荣安;洪学仁;徐红萍;高吉明;豆福全;
数学物理方法是物理学专业基础课,其中的积分变换部分也是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在该课程中,傅里叶变换往往是积分变换法教学的首要内容,而傅里叶变换的基本性质则是该部分的重点,也是其产生广泛应用的关键原因.本文从振动的合成与分解、物理学量纲分析等角度对傅里叶变换的线性定理、延迟定理、位移定理、标度变换定理、微分定理及卷积定理共6条基本性质进行了物理学诠释.对学生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傅里叶变换法解决物理问题、进行信号频谱分析大有裨益;对学生学习后续的量子力学、信号与系统等课程亦有帮助.
2016年02期 v.26;No.172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6 ]
- 胡致远;胥洞菡;吕景林;
为了得到稳定的薄膜,从而在课堂上方便地演示薄膜干涉,本文在分析气泡形成和破灭机理的基础上,分别选用不同的生活原料和工业原料充当活性剂和稳泡剂,经过比较和筛选,最终得到比较理想的气泡溶液配方,按此配方,可以方便地制备稳定的薄膜,从而达到演示薄膜干涉的目的.
2016年02期 v.26;No.172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64 ] - 汤国富;曹旭乐;罗勇;黄奕昱;李发永;范婷;
通过对石河子大学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实验报告书写现状的调研,发现学生存在书写格式僵化、抄袭教材、疲于应付、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教师不能科学评分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革新传统实验报告书写的内容和形式,将科学研究的思维理念融入到实验报告的书写中,设计出一套新型研究型实验报告模板.以科学研究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同类型的研究性、拓展问题,基于学生兴趣及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后期使用效果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实验报告模板在解决现状问题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提升效果.在高中新课标下,研究性教学在对中学实验与大学实验课程的衔接上,具有一定的传承和提升作用.
2016年02期 v.26;No.172 57-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8 ] - 张岩;王素红;
为解决杨氏模量实验仪调节困难和耗时长的问题,本文作者在不添加任何辅助设施并考虑减小系统误差的前提下,由实践总结出来的拉伸法测杨氏模量实验调节十字诀,为快速调节杨氏模量实验仪提供了一个可行策略.该十字诀中"水平、铅直"四字诀主要强调的是减小系统误差;"等高、共线"四字诀解决的是如何快速调节成像,同时也兼顾调节平面反射镜与望远镜光轴垂直,减小系统误差;"聚焦"则保证成像清晰无视差.实践表明,即使首次接触本实验的学生均可快速调整好实验仪器,极大提高实验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016年02期 v.26;No.172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8 ] - 方恺;吕军;马现超;马宁生;倪晨;
本文介绍将Web-based Application(Web App)等技术引入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构建大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移动学习系统,实现让学生可以随时开展课内外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平台,促进了物理实验系列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在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大学物理实验微课程移动学习系统为基础和支撑,对物理实验系列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整体设计,构建"课堂教学+实验操作+移动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实验室课堂上学习的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016年02期 v.26;No.172 65-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