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探索AN EXPLORATION OF ESTABLISHING 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S TEACHING SYSTEMS AND METHODS ADAPTED TO THE NEW ENGINEERING
张映辉
摘要(Abstract):
新工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因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举措。本课题贯彻"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教改方略和要求,从物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应占比重、教学目标、内容重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四个方面,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审视,结合实践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教改思路和建议,供同行讨论和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新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比重;内容重点;措施方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No.DWJZW201701db);; 教育部2017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No.201702035005);; 2019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DJZW201904db);; 教育部2020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002002029);; 大学物理实验(2021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大连海事大学2019年度“打造金课”工程“大学物理实验”数字课程;大连海事大学2019年度“打造金课”工程—课程思政项目—大学物理实验;; 2020年大连海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20Y96);; 大连海事大学2020年教师发展专题立项(JF2020Y10)
作者(Author): 张映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EB/OL].(2017-06-13)[2021-06-26].http://education.news.cn/2017-06/13/c_129631611.htm.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EB/OL].(2017-02-23)[2021-06-26].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EB/OL].(2017-04-12)[2021-06-26].http://www.moe.edu.cn/s78/A08/moe_745/201704/t20170412_302427.html.
- [4]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2010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5] 张映辉.新时代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初探[J].物理实验,2018,38(增刊):88-91.ZHANG Y H.Researching constructionsof teaching system for new era of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J].Physics Experimentation,2018,38(S1):88-91.(in Chinese)
- [6] 张映辉.适应新工科的大学物理、物理实验课程改革方向与路径初探[J].物理与工程,2018,28(5):104-105.ZHANG Y H.Study 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s and physics experiment courses adapted to the new engineering[J].Physics and Engineering,2018,28(5):104-105.(in Chinese)
- [7] 张映辉,陈季香.适应创新人才需求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之我见[C].第十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8:20-24.
- [8] 张映辉,陈宝玖,殷燕.结合物理实验讲授唯物辩证法的3个典型案例[J].物理实验,2020,40(3):27-30.ZHANG Y H,CHEN B J,YIN Y.Three typical cases of teaching materialistic dialectics in combination with physical experiments[J].Physics Experimentation,2020,40(3):27-30.(in Chinese)
- [9] 张映辉.结合大学物理教学强化辩证思想、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C].物理与工程-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206-208.